这篇文章来说说古人穿鞋子的风格。从史料上看,古今人们的穿鞋子风俗差别还是很大的。
比如鞋子分左右脚,这是现在大家都知道的常识。但如果时光能回到100年前,鞋子分左右脚,还是颇为另类的现象。
分左右的鞋子,古代称为“运脚鞋”,古人是不穿的,在几千年的时间里,古人穿鞋始终不分左右。
网络配图
左右不分的鞋子是不是很难穿?不是的,古代制鞋的材料多较为柔软,如草鞋、麻鞋,即使用动物皮,也处理得很柔软。而且,古人穿的鞋子做得相对宽松,尺码比较大,不会有穿不上或是磨脚的现象。有意思的是,古鞋不讲尺码,只说鞋号,称“脚第几”。
虽然鞋子不分左右,但古人买鞋还是讲左右的。试鞋时,一般会先伸左脚,只要左脚能穿下,右脚就不用试了。这是因为,人的左脚一般比右脚稍长一些,这与手刚好相反。在古代,还有人还因左脚畸长而出名,如楚国的宰相孙叔熬,《荀子·非相篇》中便记其“长左”。
因为鞋子不分左右,古代制鞋用的鞋楦只有一只,而非现代的两只。其实,鞋子不分左右国外亦然。西方鞋子分左右,距今也不到200年的时间,出现于1818年的美国。中国第一双分左右的皮鞋,诞生于1876年,由上海浦东人沈炳根试制成功,可见穿鞋分左右的历史太短。
网络配图
不分左右的鞋子,又叫“正脚鞋”,也叫“直脚鞋”。古人的鞋子为何不分左右?可能与古代人忌讳穿颜色、款式不一的“鸳鸯鞋”有关。在古人眼里,两只鞋子必须一模一样,两只不一样的“鸳鸯鞋”则被视为不洁,贱民才穿,这与现代前卫一族有意穿之,以显时尚,完全不同。
与官匪都有勾结之人,民间俗称为“黑白两道”。这一俗称和概念的来历,便与“鸳鸯鞋”有关。古代鞋履等级区分严格,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,连所穿鞋子的颜色都有严格规定。
对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影响极深的北魏孝文帝“服制改革”,即规定,鞋履的颜色“士卒百工无过绿、青、白;奴婢侍从无过红、青,犯者问斩”。而对做买卖的生意人,西晋朝廷则规定,凡市侩必须一脚穿白鞋,一脚穿黑鞋,这种鞋就是“鸳鸯鞋”。
这种一双鞋分黑白两只的现象,古人称之为“黑白两道”。由于商人多侫,喜官商勾结,关系复杂,进而衍生出了现代含义的“黑白两道”。
(唐代鞋子)
虽然古代女人不喜欢吃鸳鸯鞋,但喜欢在鞋上绣鸳鸯一类飞禽图案做装饰,特别是汉唐以后,妇女常用鸳鸯图案装饰鞋履,并成为潮流。唐诗人令狐楚·《杂曲歌辞·远别离》一诗里即说:“玳织鸳鸯履,金装翡翠帘。”
所谓的“鸳鸯履”,非颜色不一的鸳鸯鞋,而是做工精细,在鞋头绣有鸳鸯的精美女鞋。除了绣鸳鸯,还有的在鞋头上绣凤头、雀头、伏鸠等图案,相应称为“凤头履”、“雀头履”、“伏鸠头”等。这些鞋的共同特征是鞋尖翘起,古人称之为“鞋翘”。
网络配图
(明代翘头鞋)
鞋翘设计并不是中国独有,却是中国古鞋的代表性特征。中国鞋翘最讲究,鞋尖上的秘密多多,男鞋女鞋都是翘头,与“男方女圆”鞋式区别很明显。
鞋翘设计早在上古时已出现,到汉代出现了革命性的履头絇分歧设计,即所谓“歧头履”。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、湖北江陵凤凰山168号汉墓,都曾出土过双尖翘头的歧头履。
此后,鞋翘的设计就丰富起来了,即便是草麻质地的鞋子,也会设计出高头鞋翘。隋唐时期,女鞋的款式变化主要在鞋头上,或圆,或方,或尖,或分为数辦,或增至数层,但均是高头鞋翘设计。
(这些女人,个个是三寸金莲)
鞋翘的设计是有讲究的。如较为高档的高头云舄,以白布为鞋,青布作高,挽云头鞋面,以青布作条左右分置,每边横过六条,象征十二月。
即便五代以后出现了“三寸金莲”,即裹脚女性所穿的尖头小鞋,也没有放弃鞋
古人吹牛皮的诗句?吹牛皮典故
中国人好吹牛,这应该已成大家共识。譬如饭局中,某某老板是铁俺哥们的铁哥们,某某股票又干了几个涨停,或者又被谁谁请到某某资本主义国家兜了几个马桶回来。诸如此类,似乎成了桌上套话。但这吹牛的风气,倒也不是现代方才形成,追溯古代,大抵也有许多。
既然说古人事,就说点好玩的。比如蒋干。蒋干这哥们,因为《三国演义》的缘故,大概成了无人不识的丑角。之所以是丑角,就因为牛皮吹大发了。当时,应该是赤壁大战前夕,曹操一直拿周瑜没太好的办法,蒋干倒是祭出毛遂自荐的法器,夸海口道:“某自幼与周郎同窗交契,愿凭三寸不烂之舌,往江东说此人来降”。曹操一听,心道,哎哟,不错哦!忙问:"要将何物去?"蒋干的回答倒也如世外高人:"只消一童随往,二仆驾舟,其余不用。"至于事态后来的发展,恐怕大家都熟识了,闹了一场笑话。
网络配图
其实,三国里诸如这般好玩的故事还不少。譬如魏国还有个老顽童,叫王朗,当年诸葛亮北伐时,竟自告奋勇挤着老脸吹了一张牛皮:“老夫自出,只用一席话,管教诸葛亮拱手而降,蜀兵不战自退”。结果呢?被诸葛亮一句皓首匹夫骂死于马下。当然,这都是小说里的事,难免添饵加料。接下来登场这位的事迹,史料里似乎就有记载了。此人名叫东方朔。东方朔这人,在现代的诸多街坊里,倒是被传成大智慧的人,其实,在当时的大汉朝,大概应该只算个谐星罢。至于主要功能,即是在帝王的宴会上,负责一把插科打诨。时常在酒席中饮酒畅快之时便唱:隐居在世俗中,避世在金马门既然是谐星,吹牛的把式料必得娴熟了。譬如,某次宫里出现了一只长的像麋鹿的动物,但无人认识。
当时皇帝,也就是汉武帝,令东方朔前来辨认。东方朔其实也不知道是什么,但他不能说啊,这太没面子了。于是吹牛道:“这个东西嘛,我知道,当然,得先吃饱再说。”武帝应允。饭毕,又道:“某处有鱼池苇塘数顷,风水甚好,陛下赏我方说。”
这分明是典型的谐星做派了,有点不太要脸了。但武帝似乎就喜欢这样不要脸的“撒娇”,答应了。这下,东方朔得说了。怎么说,瞎诌呗。这玩意啦,牙齿前后一样,大小一致而没有大牙,所以嘛,叫驺牙。这一说,倒把列席官员说得一愣一愣。见无人辩驳,东方朔似乎更带劲了,继续吹道,这玩意嘛,听说远方有前来投诚的事情才会出现。
网络配图
这下,牛似乎吹大发了,可未来的事,还真是没准的事,一年后,匈奴混邪王果然带领十万人来归降汉朝。诸如此样的牛皮,东方朔的职业生涯里,可没少吹,但有意思的是,他吹得牛皮,却也极少破掉,很多倒是实现了。于是后来竟被牵强附会成了极成功的预言家。
但若在古人里选出个最能吹牛的,那就必须是李白了。李白此人,大家估计都知道,文曲星下凡啦,浪漫主义派最强诗人。什么是浪漫主义?就是瞎吹呗。比如现代年轻人谈恋爱,动辄就是要把天上的银河、月亮甚至北斗七星摘下来,或者信誓旦旦一生一世只爱你一人。这当事人听着,叫浪漫,旁人听得,恐怕呵呵两声,吹牛吧,编!
当然,吹牛这事,别人吹牛吹完就算了,而我们李白同志,还得把它写进诗句里,纪念一下。譬如某次李白旅游至某地,大概登了一座挺高的寺庙,诗兴大发,“危楼高百尺,手可摘星辰。不敢高声语,恐惊天上人”。你看,这牛吹的,敢情要和仙人谈谈天?这样的模式,还有很多。又如“桃花潭水深千尺”“疑似银河落九天”,云云。
网络配图
有趣的是,李白也不光旅行时吹牛,比如哪天午睡起来,不爽了,愤世嫉俗的情绪爆棚了,也得吹吹牛。于是,就有了特牛的一句“十步一杀人、千里不留行”。但李白平生之中,吹过最大的牛,应该是这句“天子呼来不上船,自称臣是酒中仙”。其实,这话也不全是李白讲的,大概出自杜甫之口。杜甫是谁?李白的铁哥们,平时倒也一起喝酒吃花生。李白在官场混得不如意,这大家都是知道的,但他好面子,估计酒喝高了,就瞎吹道,那个什么李隆基啦,非得叫哥当官,哥是这么俗套的人吗,当然不是,于是哥拍拍屁股,上船
- 上一篇:古人得了痔疮怎么医治的-古代 痔疮-名派燃气热水器qe3系列 [2024-06-11]
- 下一篇:古人出远门必带的东西-人出远门有什么讲究-红日的热水器好不好看指甲 [2024-06-11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