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机站 | 网站导航 | 反馈投诉
历史上李建成真的比李世民强吗-李建成和李世民谁更有能力_3
2024-09-25 21:43:55      点击:
历史上李建成真的比李世民强吗?李建成和李世民谁更有能力_3

  还不知道:如果李建成当上皇帝会怎么样的读者,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,接着往下看吧~

  提起大唐盛世,就不能不提唐太宗李世民,提起李世民,就不能不提玄武门之变。

  那么,我们可以假设一下:如果在玄武门之变中胜利的是太子李建成,他会不会开创同样的大唐盛世呢?大唐又会有怎样的发展呢?

  我们都知道,李世民之所以能打下天下、开创贞观之治,是因为他手下有一大帮牛人:长孙无忌、房玄龄、杜如晦、魏征、王珪、李靖、李世勣、尉迟恭、秦琼、侯君集等等,都是李世民打造贞观之治的骨干力量。

  问题就出在这些人身上。

  首先,李建成是嫡长子,是大唐帝国合法的太子,即使李世民上位后使劲给大哥抹黑,也无法否认这一点。

  李世民和长孙无忌谋划玄武门之变时,他还有些犹豫,不是犹豫该不该除掉大哥李建成,而是犹豫万一失手怎么办?这时候,李世民想到了两个人:李靖、李世勣。

  这两个人,堪称唐朝的国宝级名将,但这二人和其他唐朝开国名将有一点不同,就是他们不属于哪个派系,李建成跟李世民斗到水火不容,二人也从来不参与。

  因此,李世民兵变前来找李靖,想请李靖帮他除掉李建成,被李靖婉拒;李世民不甘心,又来找李世勣,结果又被婉拒。二人的态度非常明确:你们的家事我不管,我只为大唐皇帝效力。

  李世民即位后,李靖成为唐朝军事的擎天柱之一。贞观四年(公元630年),李靖奇袭定襄,大破突厥的突利可汗,生擒隋炀帝的萧皇后。

  就在李靖大败突厥时,李世勣在白道(内蒙古与山西交界地带)也大败突厥军。随后,二李会合,偷袭颉利可汗,斩首上万,仅俘虏人口就多达十几万,突厥从此一蹶不振。

  说二李的功劳是什么意思呢?很简单,如果李建成当了皇帝,李世民所面对的突厥问题,李建成同样会面对,而李靖和李世勣只忠于皇帝,所以,他们在李世民手下可以大败突厥,在李建成手下同样可以做到。

  类似的还有钱九陇。此人本是奴隶出身,因为擅长骑马、射箭,李渊非常器重他,引为心腹。钱九陇跟过李世民在洛阳之战消灭窦建德,也跟过李建成讨伐刘黑闼,功劳很大,但他既不是李世民的心腹,也不是李建成的人马,国家需要他跟谁出战,他就跟谁。

  其实,这也是当时很多将领的心理,所谓“学成文武艺,卖与帝王家”,跟谁都是吃饭,谁当了皇帝,谁就是正统。

  可能有人会说:李世民以礼贤下士著称,天下英雄都喜欢跟着他,李建成行吗?

  当然行!

  当年李渊还在太原当留守时,就有争夺天下的野心,他让两个儿子李建成、李世民各自做一件事——结交天下豪杰。

  李世民在太原确实招了不少人才,但李建成同样也不差,都会散尽家财结交豪杰,姿态放的非常低。有一件事,可以证明李建成很得人心。

  玄武门之变中,听说太子李建成被杀,东宫翊卫车骑将军冯立长叹说:“我受太子厚恩,还没来得及报答,今日如果不做点什么,如何对得起太子?”说完,冯立就拉上副护军薛万彻等人,率东宫与齐王府的两千人马开赴玄武门,要与已明显掌握局势的李世民决一死战。

  还要注意一点的是,这两千人并没有半路逃跑,而是一直跟着冯、薛猛攻玄武门,只是没有攻下而已。

  李世民宽仁爱士是真的,但李建成宽仁爱士也不是假的。李渊还没有从太原起兵时,军中对李世民有个亲切的称呼,叫“二郎”,而对李建成的称呼,也很亲切,叫“大郎”(别想歪了,这时候武大郎还没出生呢),这就说明,李家二兄弟在士兵眼中的地位和能力是差不多的。

  李渊起兵进攻长安,大郎李建成、二郎李世民没有丝毫架子,与普通士卒同甘共苦,风雨同舟,二人还都下过令,与民秋毫无犯,深得民心。换句话说,李世民在即位后体现出来的那些高素质,李建成一样也不少。

  要开创盛世,除了武功,还要有文治。如果说李靖、李世勣是大唐在军事上的保障,那么,房玄龄、杜如诲、魏征、王珪等人,就是大唐在文治上的保障。

  请注意,房玄龄、杜如诲是李世民秦王府的亲信,而魏征、王珪则来自李建成的太子东宫。

  王珪早在李渊还没有称帝的时候,就已经是李建成的世子府参军了,李建成被封为太子后,王珪也一直是他的心腹。

  而魏征,最早跟过李密,后来跟过窦建德,窦建德失败后,魏征来到长安,李建成久闻他的大名,立刻去请他出山辅佐自己,对其极为敬重。魏征眼光如炬,早就看出李世民心怀不轨,劝李建成先下手为强,只可惜李建成性格仁厚,不忍兄弟相残,结果反受其害。

  李世民也知道魏征的能力,当上皇帝后,对其非常信任。不过,李世民与魏征的合作,更像是公事公办、退无私交的那种,甚至很多时候,李世民敬重魏征只是“装”出来的,实际上对魏征并不喜欢。

  等到魏征死后,李世民处理侯君集谋反案,还迁怒于推荐侯君集的魏征,下令推倒了魏征的墓碑,还毁了皇室与魏家的婚约。可见,在李世民那里,重用魏征只不过是为了体现他宽仁大度、礼贤下士的态度而已。

  而李建成与魏征的关系就不一样了,二人私交非常好,如果李建成即位,他同样会重用魏征,而且是发自内心的敬重。

  李世民当上皇帝后,重用了很多李建成的人马,从而开创了贞观之治。其实反过来也一样,李建成如果当了皇帝,同样也会重视秦王府的人马,比如房玄龄、杜如诲、虞世南等人,照样会成为治国之贤臣,就像魏征、王珪之于李世民一样。

  另外,还有一个事对李建成更有利,就是他没有李世民那么“好色”。

  李世民早年还好说,但到了晚年也开始昏庸起来,尤其是看上了年仅14岁的武媚娘,将其收入宫中,结果引出了一场塌天大祸,差点断送了大唐的江山。

  而李建成,虽然也有一些花边新闻,但都是李世民给他泼的脏水罢了,连司马光这样的铁杆挺世民派,都说那些事太离谱,无法证明实有其事。

  因此,如果李建成当了皇帝,起码不会出现武则天篡位那样的大祸,大唐也不会险
历史上李建成真的比李世民强吗?李世民收李建成的老婆

  李建成和李世民 本是一对很要的兄弟,却应为竞争皇位而互相残杀,说的恐怕就是唐高祖李渊的其中两个儿子了。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,接着往下看吧~

  武德九年(公元626年),李世民和李建成的矛盾已经形如水火,双方都有致对方于死地的想法,但也在暗中观察,伺机而动。六月的一天,李建成晚上找李世民喝酒,这兄弟两人早就貌合神离,这酒必定是酒无好酒,宴无好宴。

  作为帝国最强的统帅,李世民当然无所畏惧,他慨然赴会,宴会之上当然需要喝酒,具体我们不清楚李世民喝了多少。但喝完之后,李世民顿感不适,突然捂住胸口痛苦不已,还吐了几升血。

  唐朝的一升大致等于现在的600毫升,正常成年男性的血液量大于4800毫升,如果失血超过1000毫升,就可能有生命危险。超过1500毫升就可能造成大脑供血不足,如果治疗不及时,可能面临死亡。

  如果李世民吐了两升血,那么就有可能昏迷,李世民善于骑射,所以身体素质应该不错,但如果他吐了三升血,那必定会威胁到生命。

  李世民吐血之后,淮安王李神通扶着李世民返回西宫,可见李世民还是可以将就着走的,最起码当时还没有危急到生命。李渊得知此事,训诫李建成:

  “秦王素不能饮,自今无得复夜饮。”

  意思是,秦王本来就不善于喝酒,以后你不要再灌他酒了。接着呢, 李渊再以好言相劝,希望李世民能去洛阳,负责陕西以东的大部分地区,李世民不想去,但李渊态度诚恳,李世民就答应了。

  如果李世民真的去了洛阳,这事情也会变得很复杂,李建成、李元吉害怕李世民到了洛阳拥兵自重,随即再次上疏李渊,最终李世民还是留在了长安。

  李渊在儿子们中间一直饰演着润滑剂的角色,他不希望自己的儿子互相残杀,所以每次出了事端,李渊都是两边安抚,是既无奈又悲哀。

  那么,为什么李建成给李世民下毒,李世民却没有死呢?

  一、毒酒毒性较小

  如果真的是李建成下的毒,那么可能酒中的毒素含量较低,众所周知,李建成这个大哥还是比较厚道的,本来就是天子,不出意外的话,皇帝的位置板上钉钉。但李世民风头太大,党羽众多,李建成对此不得不防。

  李元吉和李建成不同,心性阴毒,多次劝说李建成杀掉李世民,但李建成多次阻止了弟弟的行动,可见李建成心还是太软。

  史料记载:

  “初,齐王元吉劝太子建成除秦王世民,曰:‘当为兄手刃之!’世民从上幸元吉第,元吉伏护军宇文宝于寝内,欲刺世民;建成性颇仁厚,遽止之。”

  我们可以猜测,这次毒酒事件,很可能李建成顾忌到兄弟感情,在酒中下的毒分量不够。换言之他这可能只想致残李世民,或者让李世民丧失行动能力,以此来解决皇位的争端。如果酒中毒素含量不高,那么李世民自然不会被毒死。

  二、李世民之前有所准备,喝得很少

  在外人看来,太子和秦王的矛盾早已明火执仗,那么当事人必定会更加小心。在矛盾激化的前夕,李建成请李世民喝酒,以李世民的城府,难道猜不出这次宴会有诈?

  在此之前,李建成和李世民曾和皇帝一同打猎,李建成就送给李世民一匹未驯服的胡马,想以此胡马摔死李世民。李世民艺高人胆大,虽然这匹烈马多次将李世民甩下来,但李世民凭借高超的驭马功底,没有伤到分毫。

  这次宴会中,李世民必定也是做了相应的准备的,太子的酒当然必须喝,但李世民可以借酒量不高为由,少喝一点,不论什么毒,摄入量降低,毒性也会相对小一些。

  毕竟李世民也熟读史书,鸿门宴的故事,还是听过很多次的。

  三、李世民说谎,演戏

  这一切也可能是李世民演的一出戏,目的则是继续抹黑太子,在李渊面前彻底揭开太子伪善的面具,借此诋毁对手。也就说是,李建成很可能根本就没有在酒中下毒,李建成顾忌很多,如果李世民死在了太子府中,那么这事情很难解释清楚。

  在太子府中杀掉李世民,可谓是敌伤一千,自损八百,对于一向以仁厚自居的李建成而言,是不屑于用这种低劣手段的。

  李世民凭借高超的演技,还自带血包,等到时机成熟,捂住胸口,将血包刺破,喷出鲜血,搞成一场中毒事件。

  那么李世民的目的是什么呢?一方面的确是要给李建成造成一些麻烦,但在大多数情况下 ,李渊都是偏向李建成的,这对李建成造成的麻烦比较有限。

  史料记载:

  “秦王世民既与太子建成、齐王元吉有隙,以洛阳形胜之地,恐一朝有变,欲出保之,乃以行台工部尚书温大雅镇洛阳,遣秦府车骑将军荥阳张亮将左右王保等千余人之洛阳,阴结纳山东豪杰以俟变,多出金帛,恣其所用。”

  另一方面,李世民很可能借此想退守洛阳,以洛阳为跳板,再做打算。毕竟当时太子、齐王的实力要强于李世民,李世民虽说身为帝国最强统帅,但不领兵的情况下,李世民也没有兵权。对于逐步恶劣的形势,如果能以洛阳为根基,或许还能跟太子集团一争高下。

  四、李世民胡编的

  按常理来讲,本朝皇帝是不允许看本朝的起居注的,但到了这李世民这里却给改了。李世民贵为天子,他就是制定规则的人,所以他执意要看,那也没有人管得了。

  李世民曾对谏议大夫褚遂良说过:

  “朕有不对的地方,是不是也记在其中?”

  褚遂良回道:

  “臣职责所在,不敢不记。”

  贵为天子的李世民富有四海,他最为关注的就是名声,有时候,古人对名誉看得比生命还重,所以很可能为了好名声,李世民修改了史书。

  就好比玄武门之变的记载,很多事件都相互矛盾,李世民一身好功夫,却在玄武门当天被李元吉用弓弦勒颈,差点被勒死。李世民可是提前埋伏好了,而李建成是毫无防备,这其中难免还有篡改的成分。

  李建成下毒这件事,很可能就是李世民杜撰的,或许根本就没有此事,写此为了就是增加李建成的恶名,借此降低他杀兄逼父的

官方首页 | 联系我们 | 留言反馈 | 订阅RSS | 幸运抽奖